Search

AI 的推動,不能只靠民間!

這兩天,台北新創圈歡欣鼓舞的道賀及慶祝台灣產出第...

  • Share this:

AI 的推動,不能只靠民間!

這兩天,台北新創圈歡欣鼓舞的道賀及慶祝台灣產出第一隻的獨角獸。沛星科技(Appier)不負眾望,在日本順利上市,市值接近五百億台幣,順利成為台灣的第一隻獨角獸!

對於這個期待已有,卻也不意外的成績,個人當然也是很高興。但我對沛星科技有更多的期待,我也跟創辦人游直翰提過,期待沛星科技可以扮演台灣邁向「新經濟」的火車頭角色!所以,恭喜沛星之餘,更期待沛星能持續不斷成長茁壯!作為台灣各式AI新創的典範。讓台灣可以成為全世界,未來在AI科技服務的最關鍵聚落,使台灣AI新創家發揮群聚效應,在十年後,接棒目前的半導體產業,成為台灣另一群護國神山。

然而,產業發展不能只靠民間,政府持續的協助非常關鍵。這幾天,台北政壇也開始有聲音,為何沛星科技不是在台灣上市?

財經不是我的專業,所以四年前在推動AI科技之際,就不斷遊說國發會、金管會、經濟部等主政單位,要營造台灣環境,讓AI新創公司可以在台灣得天獨厚的發展,因為,除了市場規模,台灣是全世界擁有最佳、最完整人工智慧的所有軟硬體條件。事實上,國際的分析報告已經清楚顯示,未來AI對產業的加值,到2030年預估就有15.7兆美元,其中對生產力提升貢獻55%,對生產品質及個性化生產亦有極大優勢。代表著,台灣原本的製造優勢,若不盡快透過導入智慧製造,數據管理,將會逐漸失去競爭力。反過來,也可以因為需要而創造、帶動出很多各類型的AI新創,而這些新創透過台灣硬體養分後,將有能力在全球的AI科技服務征戰。這正是台灣在這次第四次工業革命持續領先的大好機會,也是台灣產業由硬體代工,轉向科技服務的契機。數據服務的種類繁多,是國際大廠不太容易發揮的困境,卻是台灣這種願意苦幹實幹的中小企業做擅長的地方,更是台灣人才可以蜂擁創造產業群聚的基本優勢!因為數據種類多,層次專業不一樣,我們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大大小小AI公司,形成堅實的AI上、中、下游產業連結機會。例如,有些擅長於貼近客戶使用者端的功能提供者,像Appier, 雲像科技,開必拓數據等,91app也是。有些是擅長數據分析、模型建置、學習模式者,像萬里雲(Cloudmile),愛卡拉、行動貝果等,有些專注在混合雲架構及伺服系統連接建置者,在上游就是台灣的資通訊、半導體產業。政府要非常用心努力,積極創造台灣有AI產業群聚的大環境,這每一家公司都有機會成為獨角獸。

既然講到人才,也許台灣在AI科研仍須再家把勁。最近美國的AI發展報告,由15位產學研專家撰寫的厚厚七百多頁報告中,大聲疾呼美國政府能在2026年前,每年繼續投入320億美元在AI研發上。台灣沒有必要如此大手筆,但持續在人才培育和環境建置上,提供民間產業生根茁壯的機會,卻是非常需要。一起努力,台灣的科技產業發展,光明燦爛,充滿無限希望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陳良基教授,2013-2016年兼任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
View all posts